欢迎访问中国健康周刊!
您现在的位置是:中国健康周刊 > 新闻 > 国内 > >

国内

全国爱眼日丨警惕疫情后青光眼病加重

发布时间:2022-06-07 17:10编辑:乘风来源:中国健康周刊
2022年6月6日是第27个全国爱眼日, 今年的主题是关注普遍眼健康,共筑睛彩大健康 。 为贯彻落实《健康深圳行动(2019-2030)》 , 营造全社会爱眼护眼良好氛围 , 增强市民爱眼护眼意识...

2022年6月6日是第27个全国“爱眼日”,今年的主题是“关注普遍眼健康,共筑“睛”彩大健康”

为贯彻落实《健康深圳行动(2019-2030)》营造全社会爱眼护眼良好氛围增强市民爱眼护眼意识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在第27个全国“爱眼日”到来之际,深圳市健康教育与促进中心请来了深圳市眼科医院眼底外科谢洪彬副主任医师,下面,由他来为大家科普青光眼的有关知识

1、什么是青光眼?

青光眼是一类因眼压超过了视神经可耐受程度,导致视盘筛板中视神经节细胞轴突损伤,造成神经节细胞死亡,对应范围的视野不断缺损,直至失明的疾病。

青光眼是全球首位不可逆性致盲眼病,据统计,2020 年全球 40 到 80 岁人群中,青光眼患者群体达到约 7 600 万,预计 2040 年该群体将超过1亿人。

中国青光眼患者约占全球总量的1/4,是世界范围内青光眼相关视觉损伤最为严重的国家。青光眼视神经病变最终可导致不可逆致盲。

2、青光眼如何治疗?治疗过程存在什么困难?

治疗策略主要为降低眼压来尽量阻止视野缺损进展,防止失明。

困难主要在于:

(1)大多数患者早中阶段几乎无自觉症状,临床难以发现,而出现症状时,通常已很严重。

(2)损伤不可逆。

(3)晚期治疗难度较大,极具挑战性。

3、如何做好青光眼患者的健康管理?

在当前新冠疫情尚未完全结束的背景下,针对青光眼患者的健康管理,2021年中华实验眼科杂志刊登的《关于我国青光眼防控的着眼点》一文中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早筛、早诊、早治。 临床工作中大多数青光眼患者明确诊断时已为中晚期,因此早期诊断和干预是青光眼诊疗面临的首要挑战,青光眼防控的关键在于一个早字,对青光眼易感、高危人群进行早期筛查,早期诊断,早期干预可以尽量避免或减少青光眼的发生及其对视功能的损害。青光眼筛查包括机会性筛查和人群筛查 2个方面。机会性筛查是指人因为健康体检或其他问题在医疗机构就诊时,眼科医师有意识地进行青光眼方面的必要检查,从而发现青光眼。基于体检中心的机会性青光眼筛查是青光眼早期诊断的重要方法。人群筛查是指采用简便可行的检测方法,对公众或特定群体进行筛查,并对阳性结果人群进行转诊建议。

加强青光眼的慢病管理。青光眼致盲的风险与病程的长短有关联性在确诊后的15年内患眼盲的发生风险逐渐升高,单眼盲的发生率为 50%,双眼盲的发生率则接近20%,因此必须将青光眼纳入慢性病管理体系以进行长期乃至终身的系统管理、随访和治疗, 这项工作要借助于信息化、大数据的优势,对青光眼患者细致建档并进行科学分析,以提高青光眼的疾病控制效率有效改善患眼预后。

(3)加强青光眼科普宣教工作。目前公众还缺少对青光眼的正确认识和防治知识,甚至部分青光眼患者也不了解什么是青光眼,另一些患者恐惧青光眼可能最终致盲的结局,但不知道青光眼是可防、可治的以及青光眼盲是可控、可避免的等科普知识。

科普宣教对象要包含3类人群:青光眼患者、普通社会民众以及医务工作者。传统意义上的科普宣教对象主要是青光眼患者,以加强他们对青光眼防控措施及自己病情状况和特点的充分了解和认识,使其积极有序地配合医师进行科学合理的治疗和随访,这对树立患者治疗青光眼的信心、提高治疗的依从性和加强患者日常生活工作的自我保健很有必要;普通社会民众的青光眼科普宣教也应日益受到重视,对青光眼相关危险因素、青光眼的防范意识发挥积极的作用。此外,以头痛为症状容易与神经科或心血管科疾病混淆;以恶心、呕吐等为症状状容易与消化道疾病混淆;以头面部和鼻部胀痛为主要症状容易与耳鼻喉科及上呼吸道疾病混淆,甚至有医源性原因诱发青光眼的案例。因此,加强医务工作者对青光眼认知的科普教育也很有必要。

4、专家建议

谢洪彬副主任医师指出,建立完善的青光眼防控体系,对新冠疫情下的青光眼意义重大,需要医生、患者、公共卫生机构、政府及全社会人员的共同关注、参与和努力这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建议要通过强化民众对青光眼防治的意识,提高眼科医生和基层医务人员相应的诊疗水平,努力降低青光眼致盲率,降低社会损失成本。

文章来源:深圳市健康教育与促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