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健康周刊!
您现在的位置是:中国健康周刊 > 新闻 > 国内 > >

国内

专访厦门眼科中心专科主任黄艳明:守护患者光明,是一生的事业

发布时间:2020-08-19 18:27编辑:乘风来源:中国健康周刊
【引言】2020年 8月19日,是第三个中国医师节。为进一步弘扬抗疫精神,彰显医务工作者护佑人民健康的职责使命,厦门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厦门市医师协会、厦门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团...

       【引言】2020年 8月19日,是第三个中国医师节。为进一步弘扬抗疫精神,彰显医务工作者护佑人民健康的职责使命,厦门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厦门市医师协会、厦门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团委联合海西晨报开展“弘扬抗疫精神,护佑人民健康”厦门市庆祝第三个中国医师节活动。

        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眼外伤专科主任医师黄艳明博士作为医师代表受邀出席,并在金榜公园为市民朋友义诊,用行动护佑光明。现在让我们通过报道走进这位“光明使者”,聆听关于爱与希望的故事。

       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眼外伤专科主任医师黄艳明

       守护患者光明,是她一生的事业

       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眼外伤专科承担着眼科急诊重任,科室医生一年365天无休,开展24小时急诊。从踏入该科室的第一天起,黄艳明就做好了随时待命的准备,只要接到急诊电话,马上赶回医院施救。

       “对于视网膜脱落、外力伤害等可能因为耽误治疗而造成永久性视力损伤的患者来说,时间就是光明。”黄艳明说,抢在分秒之间,挽救每一个眼疾患者,是她的责任,患者的“光明”更是她一生的“事业”。

       孜孜不倦  探索一流眼科技术

       “火药提前爆炸,6厘米竹片穿透眼球”“燃放烟花,扎伤眼睛”“异物侵入,眼球发炎化脓”......黄艳明说,在眼外伤专科类似的案例屡见不鲜,尤其是节假日期间,刚做完一台手术,又接诊一名患者。她已记不清有多少个春节是在医院“战斗”,又有多少顿年夜饭是一桶泡面狼吞虎咽。

       工作20年来,每周除了周六下午和周一调休,专家门诊室、手术室、病房、夜间急诊总能看到黄艳明忙碌的身影。偶尔遇到一次准点下班,她还会不知所措,“幸福来的太突然,不知道要去做点什么。”

       然而,即使工作再繁忙,黄艳明也不忘提升自身技术。她除了定期参加医院在厦举办的全国性眼科学会议,到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医院研修,还花了1年的时间,到美国的眼科医院Bascom Palmer Eye Institute进行为期一年的访问交流。“眼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如果固步自封,很有可能会落伍。”她表示,希望患者足不出厦即可享受到世界一流的眼科学新技术。

       心系患者 把家按在医院附近

       自疫情发生,除眼科急诊绿色通道保留开放,白内障、近视眼等眼科门诊停诊,黄艳明需坚守临床一线。她也像大多数医生一样,放弃春节休假,每天坚持到院处理门诊,或24小时待命,急诊患者。

       “宅家期间,网购成为不少市民购买物资的主要方式,儿童在拆快递时因用力过猛,致使剪刀直接扎在眼球上的案例要比以往发生的多。”黄艳明说不管是值班接诊还是轮班时急招,她都会以最快的速度为患者进行角膜裂伤清创缝合手术,争取保留有用视力。

       据介绍,为了这份“最快”,为了给患者赢取黄金治疗时机,在正式入职厦门眼科中心前,黄艳明就特意将家按在了医院附近,走路不超过5分钟。她表示,“眼外伤患者往往伴剧烈的疼痛或出血等症状,已经受到了惊吓。如果换成是我的家人,同样会着急,我必须减少花在路上的时间。”

       创新举措 把看诊“搬到网上”

(黄艳明博士于医师节当天在金榜公园义诊)

       疫情期间线下就医受限,一些需定期复诊的患者若未及时就医,很可能影响愈后效果。于是,黄艳明比以往更忙碌了。她根据登记的病例档案,逐个电话或者微信患者,了解他们的现状,提醒注意事项。

       此外,黄艳明还利用休息时间,登录“眼科通”平台,免费为患者答疑解惑,并定时将科学防疫和护眼常识,发送到眼外伤的“粉丝”群。

       “把患者治愈,既不辜负他们的信任,自己也很有成就感。”在黄艳明看来,老患者即使不能及时到院检查,但她熟悉病情,也能给予分析解答和用药指导。而对于未接诊过的患者来说,线上问诊不仅可以有效避免医患交叉感染的风险,又能最大限度解决患者疫情下的就诊需求。

       专家简介:黄艳明 博士,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眼外伤专科主任医师,从事眼科临床工作近20年。对个性化治疗眼外伤、青光眼、眼底病有丰富的诊治经验,尤其能熟练开展各类眼前段、眼后段的复杂显微手术。美国视觉和眼科研究学会(ARVO)会员,中华眼科学会会员,曾主持或参与国家级,省市各级科研课题4项,以第一作者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

       一线临床感言:急患者所急,像家人一样用心,坚守光明的事业。